苏超热潮,体型选运动,健康踢球指南
近日,苏超联赛的火爆引爆了大众的运动热情,不过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苏省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黄瑶受邀参加“名医天团”访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足球这项运动可能带来的运动损伤以及防治策略。
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部位倾向性,不同组织和关节在运动中承担的负荷不同,受伤风险也存在差异。肌肉损伤多集中在大腿前后方及小腿后方,而关节损伤则以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最为常见。特别是踝关节在铲球动作中容易因受力扭转而拉伤韧带甚至导致骨折。此外,膝关节在高空争顶落地时可能发生侧翻或过度屈伸,增加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
如何判断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呢?黄瑶指出,肿胀、疼痛和活动障碍是三大核心指标。而科学的应急处理能有效降低二次伤害风险。针对不同部位的运动损伤,处理原则需要根据损伤部位的生理特点灵活调整。例如,踝关节和膝关节损伤后需要“相对制动”,避免受伤关节承受重量或进行大幅度活动。
除了急性损伤,还有一些隐性损伤也常被误认为“小伤”而延误治疗。例如,踝关节的距腓前韧带损伤,如果反复崴脚次数超过3次,就需要警惕踝关节不稳的问题。此外,膝关节的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等也需要及时通过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对于如何预防运动损伤,黄瑶从赛前、赛中、赛后给出了详细建议。赛前要充分激活肌肉,提升身体机能,做好激活肌肉、提升身体机能的准备工作。赛中要合理把控,平衡表现与安全。赛后则需科学修复,加速身体回春。特别是装备的选择,也是预防损伤的重要环节。例如,球鞋的选择要结合运动场地和个人身体特点,做到“精准匹配”。
此外,个体差异也决定了运动选择的多样性。不同体型的人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也有所不同。高瘦体型的人群运动选择较广泛,而肥胖型人群在运动时需格外谨慎,游泳是较为推荐的选择。体格健壮者则需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并通过科学方法评估运动强度。
总之,想要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避免受伤,普通足球爱好者乃至所有运动参与者都应将科学理念贯穿于全过程,从热身、补能、恢复到装备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加分项”,而非身体损伤的“风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