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错失世界杯,谁为罪魁?
算分、出局与反思,这些词汇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之后,一直与中国的男子足球国家队紧密相伴,伴随我们每一次冲击世界杯的征途。近期,我们无奈地提前告别了2026年的美加墨世界杯,也开启了对新周期的备战之路。尽管出局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但过程却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为何在主场领先的情况下,我们会被沙特队翻盘?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复探讨。是战术布置的失误,还是球员执行力的不足?又或者是主教练的指挥不当?
以伊万科维奇为主教练的国足时期为例,他的战术布置与人员安排成为了众多球迷和媒体质疑的焦点。为何他如此固执地使用单后腰战术?这种战术是否真的适合我们的球员和团队?事实上,放眼全球足坛,采用单后腰战术的球队并不多见,而且通常都是拥有如罗德里这样优秀后腰的球队。而我们的国家队,有这样的后腰球员吗?
再者,人员的使用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点。联赛中无法稳定上场的球员,居然能在国足主力阵容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否符合足球的规律?又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这是合理的安排?这样的安排是否真正有利于国足的发展和提升?
还有,长时间的集训真的能带来球员状态的保证吗?近期国足连续两次近一个月的集训,结果呢?没有联赛的刺激,没有高强度的热身赛,球员们的状态又如何得到保证?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小组赛第二循环中,国足只取得了1胜4负的成绩。
如果当时国足在主场战胜了沙特队,那么我们的积分将会有所不同,或许我们有机会以小组第三的身份与沙特队一起参加第四阶段的世预赛。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失去了这个机会。而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主教练伊万科维奇以及其战术布置和人员使用上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想要真正提高中国男子足球的水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进行深度的反思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我们的梦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期待中国男子足球能够在未来的比赛中展现出更好的状态和水平。文/文远 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