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魅力何在?
6月29日,在南通市内的某商场,市民和球迷们一同观看了一场比赛的直播,场面热烈非凡。这场比赛的背后,是“苏超”草根赛事的魅力所在。
“苏超”作为一项以普通球员为主的赛事,常州队是其典型代表,队员们平均年龄较大,职业化程度较低。然而,每当他们站在奥体中心的赛场上,听到数万人的呐喊助威,都会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虽然实力上存在差距,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比赛,即使面对一胜难求、一球难进的困境,依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种反差,恰恰彰显了“苏超”的独特魅力——那就是“快乐足球”。
在“苏超”的赛场上,我们可以看到球员们尽管失误频频,但他们的攻防转换速度极快,球员们的“抽筋率”高,队医的存在感也很强。在这激烈的对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温情的画面:帮抽筋的对手压腿、拼抢摔倒后互相拍肩膀鼓励、甚至同喝一瓶水。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更加理解米卢所说的“足球是游戏,先学会笑,再学会赢”的理念。
江苏作为“苏超”的举办地,其13个地级市各有所长且发展较为均衡,像是一个个大社区。这种以群众参与为根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赛事,得到了江苏各城市的大力支持。任何两个城市之间都不难找到情感联结点和比拼的“爆点”,这种“教科书般的城市关系”也是“苏超”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每一场“苏超”比赛,球员们都展现出了超越自身实力的精神风貌。即使是在大雨中落后四球,常州队依然全力以赴组织每一次进攻,这种“可以被击败,但不能被打倒”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而观众们也能看出球员们是否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这种草根赛事的生命力源于平凡中的坚韧和不屈。
同时,“苏超”的火爆也释放了足球的娱乐属性和创造力。它让人们重拾对足球的热爱乃至信心。尽管有人说“14亿人选不出一个队”,但须知我们的足球人口基数仍在增长。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球场参与足球、感受足球,假以时日或有惊喜出现。
6月的一个雨夜,“苏超”的一场比赛正在激烈进行中,常州队球员为了首粒进球拼到了最后一秒。即便雨水倾盆,球迷们依旧整齐划一地呐喊“继续战斗”。镜头扫过,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不甘和坚定。看台上“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横幅格外显眼,这正是“苏超”精神的最好诠释。
与此同时,“浙超”作为另一个省域范围内的业余足球赛事,也在积极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虽然稍显沉寂,但浙江的球迷们仍在为“浙超”献计献策。他们希望将更多的地区和元素融入赛事中,比如将区县、企业甚至特产文化等元素加入队名和比赛中,以此增加赛事的话题度和竞争性。而“浙超”的分级制度也保障了基层联赛对职业足球的输送能力,激发了球队的竞争热情和积极性。
无论是“苏超”还是“浙超”,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足球的发展。它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中来,重拾对足球的热爱和信心。这是中国足球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