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队全败,定三年计划。
“苏超”联赛的战火正炽,常州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分未得、一球未进,稳坐江苏联赛的“十三妹”交椅。这一情况不仅吸引了无数球迷的目光,各种热梗也层出不穷,常州队被网友戏谑地从“常州”输成了“川”,尽管是调侃之词,却也凸显了常州队的窘境。
尽管赛场上的常州队失意连连,但在网络热度和话题度上,这座城市却成了最大赢家。从推出经济实惠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到A级景区免门票的促销活动,再到巧妙利用网络热梗进行营销,常州都表现得游刃有余。无论是顺势推出的恐龙妹文创周边,还是“街边烧烤店都能赞助‘苏超’”的场景,常州都稳稳接住了网友们的梗,将网络热度转化为城市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常州市政府开始积极行动。6月29日,常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加强校园足球的普及推广,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同时,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与文旅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蓝图为常州足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球队成绩不理想反映出竞技水平的不足,但这也暴露出群众对足球的热爱和参与度较高。因此,在推动足球发展时,不能只注重竞技成绩,而要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竞技水平与群众参与度的共同提升。
事实上,常州对足球的关注早已不只是一时的热情。早在2021年,《常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就提出了重点发展足球等基础大项,并在全市中小学进行布局。此外,还加大了足球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引进了足球专业人才进校园的方案。
进入2023年,常州市体育局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到了合理布局足球等运动项目产业,加快建设完善足球训练基地等设施。同时,还鼓励引进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广、国际影响力大的重大体育赛事,并鼓励社会资本组建足球等职业俱乐部。
尽管常州在江苏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缺乏优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优秀球员外流、青训体系薄弱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座城市。不过,业界普遍认为,如果常州能够借这次发展足球的东风,将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体系有效衔接,便有望破解“人才断层”的难题。
足球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生态系统。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的足球兴趣人口占比高达32%,庞大的球迷群体为中国足球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徐浩平看来,常州若能通过足球赛事、青训旅游、体育消费等场景激活这一市场,将有望打造“足球+文旅”的新业态,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家体育总局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将足球青训列为重点,提出了扩大足球人口、完善赛事体系等举措。而常州《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本地化实践。通过举办青少年国际邀请赛、建设足球主题公园等方式,让足球成为常州文化的新名片。
不仅常州如此,其他城市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足球发展道路。《盐城市推动足球改革发展“4个100”三年行动方案》的公布,表明了各地都在积极推动足球改革发展。徐浩平指出,常州的优势在于其发展计划紧扣国家战略,将青少年普及、专业建设、产业融合纳入统一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为常州足球乃至中国足球基层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强化专业队伍与职业俱乐部的合作,可以为青训球员提供上升通道;通过体育与文旅的融合,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良性循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常州足球乃至中国足球都将迎来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