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球隊與亞冠的愛恨糾葛探秘 各方觀點紛呈
8月16日,2025-26賽季亞冠聯賽的抽簽結果正式公佈,澎湃新聞對此發表瞭獨到的見解。這篇評論指出,對於成都蓉城、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和北京國安等球隊而言,如何在亞冠和中超聯賽之間找到平衡,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能否爭奪本賽季的聯賽冠軍。
文章提到,目前中超在亞足聯的積分排名已被泰國超級聯賽超越,這意味著從2026-27賽季起,中超球隊在亞冠的參賽資格將從原來的2+1名額縮減為1+1。自1994年職業聯賽啟動以來,這是中國足球首次在這一方面被泰國聯賽所超越。
媒體人馬德興對此持有觀點,他堅信全力以赴爭取亞冠榮譽是必須的。他表示,過去的六到七個月裏,中國足球在洲際賽事中的表現可謂一無所獲。盡管球迷們普遍期待反腐的推動能帶來中國足球的復興,但現實卻讓人失望,以至於球迷們的不滿情緒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重新贏回球迷的心,中國足球唯有在洲際賽場上尋求突破。然而,除瞭對亞冠的期待之外,業內還存在對亞冠的質疑聲,這種“亞冠雞肋論”已經持續瞭至少五年之久。伴隨著金元時代的結束,中超球隊的外援配置在實力上已顯得不夠理想,相較於東亞區其他球隊,更別提與沙特和卡塔爾等聯賽的超級外援相比。
如今亞冠已經不再限制外援的數量,這進一步削弱瞭中超球隊的競爭力。以柔佛新山為例,他們的外援人數多達15人,而中超球隊連與東南亞球隊的比較都失去瞭優勢。全力以赴參加亞冠的努力,似乎註定無法取得滿意的回報。
有人認為,在亞冠為國爭光的說法其實並不真實,這終究隻是一項亞洲俱樂部的商業賽事。由於國足成績低迷,球迷們往往把亞冠的勝利與中國足球水平掛鉤。然而,廣州恒大曾兩度奪冠,卻未能改變國足逐年下滑的現實,這也讓人意識到,亞冠的成敗與中國足球的整體表現並沒有直接關系,最多隻能反映出中超聯賽的成功。
對於上海、成都和北京的球迷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各自的球隊能夠在這個賽季的爭冠競爭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後。這種追求是否太過於現實,也許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