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获刑,足协书法家引反思,签名“扩员”防微杜渐。
在2025年7月30日,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法院的宣判,让中国足球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震动。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的名字,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以人民币七十万元的罚款,其所有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均被依法追缴,上缴国库。这一事件,标志着那个在足坛罚单上留下独特“王体”签名的他,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王小平在中国足球界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甚至在球迷群体中被戏称为足坛“书法家”、中国足坛“最忙的人”。这一切的来源,都是他在足协纪律委员会的处罚决定上留下的个性签名。在他的任期内,足协罚单的数量众多,其中2017年更是达到了顶峰,全年共开出152张罚单,罚款总额超过350万元人民币。这些罚单涉及球员停赛、俱乐部扣分等关键裁决,直接影响到各球队的联赛竞争力。
然而,检方指控他在2015年至2019年间,利用职务之便为广州恒大、武汉卓尔等七家俱乐部提供“特殊关照”,并收受现金贿赂共计645万元。这一消息的公开,无疑在足球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随着王小平的落马,中国足协的罚单签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王小平被调查后,徐家力开始出现在罚单签名处,取代了王小平的位置。而在中足联成立后,另一个官员周明的罚单签字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种签名的“扩员”,表面上是为了填补王小平落马后的空缺,保证足协纪律处罚工作的正常运转。但更深层次来看,这也是中国足协试图分散权力、避免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腐败滋生的一个举措。
然而,关于这种“扩员”是否能够真正杜绝下一个“王小平”的出现,仍然存在着许多疑问。首先,即便有多个官员参与罚单签名,但如果背后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那么这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中国足协纪律准则》作为足协的内部规定,并非国家法律,这使得司法机关在界定权力寻租等违法违规行为时存在困难,也让权力寻租有了可乘之机。
因此,为了真正杜绝下一个“王小平”的出现,中国足协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在制度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足协纪律处罚工作有更坚实的法律依据;在监督层面,不仅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和球迷的外部监督作用;在人员管理层面,要提高足协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建立科学的选拔和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足球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的发展环境,让中国足球真正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