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重建:选帅十月定,强队热身,重视备战。
记者陈永报道,7月25日,中国足协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征集2025下半年中国之队国际足球邀请赛承办赛区的通知。此次赛事的征集时间表定于10月6日至14日,以及11月10日至18日,恰好与国际足联的10月和11月两个国际比赛日相吻合。因此,国足决定在9月的国际比赛日不进行集训,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更为重要的选帅及国足重建工作上。
在伊万科维奇卸任后,久尔杰维奇短暂接手并参加了月初的东亚杯比赛。然而,久尔杰维奇的未来方向是2007年龄段国家队主帅的位置,因此国足将寻找全新的主帅。这一决策背后,部分原因是为了给U22国家队参加U23亚洲杯预选赛腾出时间,这一决策为选帅工作赢得了额外的一个月的时间。
目前透露的候选人名单中,前国足主帅伊万科维奇的推荐备受关注。他向中国足协推荐了前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帅斯蒂马奇。斯蒂马奇曾是克罗地亚国家队的队长,并于2012年7月开始执教克罗地亚国家队,后转而执教印度国家队。其以防守稳固见长,崇尚对抗,但在塑造进攻方面的能力稍显不足。然而,从国足的实际情况出发,其特点与国足的需求较为契合。
尽管如此,国内舆论对斯蒂马奇的反应相对一般。在经历了扬科维奇、伊万科维奇等东欧主帅后,球迷普遍对东欧主帅持有反对态度,他们更期望主帅能在西欧有长期的执教经历。
选帅的尴尬之处在于预算资金的限制。预计选帅的资金在100万至200万欧元之间,这一预算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低,但很难满足名帅的薪水要求。同时,球迷对选帅的标准又极高,这形成了一种资金与期望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足协可能需要采取折中的办法,如在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和德国寻找性价比较高的教练或年轻的教练。但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教练,足协都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技战术风格、临场应变能力、更衣室掌控力等多个方面。
此外,目前国家队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足协更多地扮演了“政委”的角色,致力于激发球员的拼搏精神和凝聚力。这一管理模式在过去的18强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技战术和用人层面,足协选择了尊重主教练的决策,即便存在疑虑也会以主动沟通的方式解决,而非强势介入。
在备战方面,回顾过去的比赛周期,国足的热身赛质量严重不足成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尤其是在2023年的几个关键月份,国足的比赛对手实力一般,且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激发国足的斗志。这种状态也延续到了亚洲杯上,最终导致了教练的下课。
近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前知名教练李章洙谈及国足备战问题时表示:“国足的热身赛往往选择东南亚的弱队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赛即便赢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韩国则会选择欧洲或巴西的强队来锻炼自己。”因此他建议中国足协在备战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与实力较弱的队伍交手,而是选择实力接近或更强的队伍进行对抗。这无疑是对中国足协选派对手策略的提醒与警醒。
针对下一周期的备战工作,中国足协和国足需确保每一场比赛都像参加18强赛那样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障。只有拿出100%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场热身赛,才能在真正的大赛来临时做到心理、节奏、对抗层面的完全适应。低质量的热身赛是无法让国足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色的。因此,中国足协必须坚定信念,不因舆论压力而选择过于容易的对手进行比赛。只有如此,国足才可能在未来的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