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商启录
导语
【文眼】在当下社会中,由政府资源助推的“苏超”火爆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爆火并非无谓的热闹,它既有其存在的价值,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作者:张宾
图片:源自网络
“苏超”的迅速崛起,使得舆论将其与中国足球紧密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拯救中国足球的“神兵利器”。然而,这种观点存在概念的混淆。实际上,“苏超”并非一个纯粹的足球IP,而是以足球为载体的文旅产品。它并非按照商业赛事的逻辑打造,而是由政府主导的文旅项目,与淄博烧烤、哈尔滨旅游的火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中国,商业赛事的运营本就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赛事IP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若单纯以商业赛事的角度来看,“苏超”的诞生便面临着投资乏力的困境。但得益于政府资源的加持,“苏超”的场租、安保、票务等一系列硬成本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苏超”的成功,关键在于将文旅的成功策略引入足球领域。近年来,各地文旅在吸引游客方面下足了功夫,深谙“流量经济”的新玩法。“苏超”借助地域梗与足球情结的结合,成功激活了城市荣誉感和深藏已久的足球情结。在传播方面,充分利用了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力量,如抖音、快手等,使“苏超”迅速走红。
从本质上看,“苏超”的目的并非打造高水平的足球赛事,而是以足球为流量入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江苏各地的文旅都在努力将这波流量转化为实际的销量。尽管如此,“苏超”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它让足球在江苏变得更为受关注,为年轻选手和业余高手提供了更多的比赛机会。
然而,“苏超”作为足球赛事IP的属性尚不清晰,其能否真正融入中国足球赛事体系仍需观察。尽管如此,“苏超”的出现无疑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它为像南通队这样的地方球队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为年轻的球员们搭建了更大的舞台。
未来,“苏超”若能成为业余足球赛事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为更多职业球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对中国足球的低谷期来说,无疑是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然而,我担心的是“苏超”在主政者眼中只是一件“流量大杀器”。任何流量产品都有其自身规律,终将有散去的一天。一旦“苏超”流量下降,当地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源去精心打造一个足球业余赛事IP,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复制“苏超”的模式看似容易,只要地方政府愿意投入并以足球为载体推动业余足球发展,但想要达到“苏超”的火爆程度却并不容易。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寻找适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玩法。每个地方的文化和情感都有其独特性,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像江苏那样拥有“散装江苏”这样的地域梗可以在互联网上引发共鸣。
这场实验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体育产业的本土化生存智慧——专业的赛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单纯依赖商业逻辑的职业体育赛事难以生存,必须与地方资源、公众情绪相结合,才能爆发出更大的商业潜能。“苏超”的现象虽有其局限性,但它依然是体育产业中一份宝贵的尝试与探索。
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政府资源的支持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机遇并从中寻找更加长远的价值和发展路径。“苏超”虽然现在被看作是文旅产品的一部分,但它的存在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我们应该正视“苏超”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拒绝中国足协指导的“苏超”等假新闻的出现令人难堪。实际上,“苏超”作为一项足球赛事活动是离不开中国足协体系的支持的。“金哨”马宁出现在“苏超”赛场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超”若想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文旅产品它需要积极融入中国足球的职业-业余赛事体系之中努力成为中国职业体系的另一极这才符合长远的发展目标当然这并不容易实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努力和探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