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血性扭曲难纠,篮球难行远。

来源:来看直播

8月1日,中国篮协对近期在河南济源爆发的辽宁沈阳三生飞豹U21与山东山高U21两队赛场群殴事件作出了严肃的处罚。此事件严重地影响了全国青年篮球锦标赛的声誉。黄秋实、张峻豪、袁帅、崔嘉航等球员被停赛三年,其他参与的教练和队员也分别被停赛八场。

当时,这场原本激烈的比赛在第三节突然失控,近20名球员冲进场内大打出手,观众席上顿时一片哗然。这样的场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回想起前阵子的一次采访,杨瀚森谈到NBA与CBA对抗的差异时提到“这边很激烈,却更文明”。这一句“更文明”仿佛成了这次事件最尖锐的反讽。确实,在观察了国内外篮球联赛后,人们会发现,文明的对抗才是高水平联赛的标志。

然而,当新秀们把NBA的“专业且激烈”当作高水平联赛的标识时,一些资深人士却将CBA的“不使用粗暴手段就会被揍”视为生存法则。这种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反映出中国篮球赛场上长期存在的失序问题。从2016年的“川辽冲突”到如今的济源群殴事件,篮协的处罚虽然逐年加重,但赛场上的暴力事件却屡禁不止。

这其中,原因何在?首先,篮协的量刑区间虽然宽泛,但却缺乏明确的解释和依据,这使得公众对于处罚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其次,执法链条的缺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聚众斗殴是可以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在体育领域,警方介入的案例仍然凤毛麟角。

要改变这种扭曲的“血性”文化,篮协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首先,赛事主办方应向公众公开判罚依据,使量刑透明化、流程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对于停赛的球员,篮协应提供心理辅导、公益服务和规则考试等必要的帮助和教育,引导他们重新回归赛场时,是以“选手”的身份而非“拳手”。最后,俱乐部和经纪合同应明确规定“球场暴力即解约”的条款,用经济手段来促使球员自律。

对于年轻一代的篮球爱好者来说,他们追求的“血性”应该是对比赛、对手和观众的尊重。而真正的篮球迷所追求的“血性”,是在激烈的对抗中依旧保持对比赛的敬重和对观众的尊重。希望这次重罚能成为一次警钟长鸣的机会,让中国篮球走向文明对抗的道路。

《扭曲的“血性”不纠正,中国篮球走不远》一文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的篮球事业创造一个更加文明、健康的比赛环境。

原标题:《扭曲的“血性”不纠正,中国篮球走不远》

作者:姚勤毅(解放日报)

栏目主编: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