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国产后卫困境何在?
中国男篮在亚洲杯前的热身赛中取得了四连胜的佳绩,这一消息令球迷们兴奋不已。为了这场比赛,国家队选拔了14名优秀球员,包括胡金秋、胡明轩、赵睿等实力派选手。他们将赛程公之于众,让广大球迷可以关注并支持。
小组赛的赛程已经贴出,首场比赛是在8月5日23:00对阵沙特,接着是8月7日16:00迎战印度,最后在8月9日19:00对抗约旦。虽然取得了热身赛的四连胜,但胜利的背后也有其隐忧。
在昨日的比赛中,虽然中国男篮的出手次数较对手少了31次,但他们依然取得了胜利。这其中的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就像我们在中考、高考前的模拟考一样,即使规则宽松,也不能掉以轻心。模拟考的成绩再好,真正的考试时也可能会出问题。
对于这一届的中国男篮,大家期望他们能重回亚洲之巅,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就我个人的期待而言,能进入四强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然而,观看了昨晚与波黑的比赛后,我感到了一些悲观。
在比赛中,中国男篮出现了27次失误,这在高水平的正式比赛中是极易导致“惨案”的。如果我是对面主教练,我的防守策略会非常简单:上身体、包夹持球人。因为从观察中,中国男篮的进攻端基本只有一种发起方式,那就是传统的一五挡拆。
这几场比赛之所以给人的进攻观感还可以,主要是依靠外线命中率和罚球。但如果不是投死对手,结果就很难预料了。可以预见的是,当遇到身体对抗强烈的西亚球队或者身材欧化的澳大利亚队时,他们的进攻发起将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球安全过半场。此外,后卫的问题一直是中国男篮的痛点。虽然每年都在说这个问题,但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从锋线球员来看,人均“翟晓川”的情况依然存在。无论是朱俊龙还是赵嘉义,他们都没有处理球的能力。
在这支国家队中,唯一能在场上有所作为的是20岁的NCAA球员王俊杰。但他的戏份会受到教练组如何看待和重用的问题的制约。如果锋线处理不了球,球不能有效传导,对手就会越包夹越起劲。当然,国产后卫的全面拉胯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个别球员的评价,比如胡明轩更适合投射,而不是支配球;赵睿虽然受伤后状态不如前,但仍是这支球队的重要依赖;程帅澎在防守端表现出色,但进攻端需要更加稳定;廖三宁的传球方式有时让人担忧;徐杰可能是这支国家队里唯一的纯一号位等等。
总体来看,这支国家队的阵容存在巨大畸形。所选择的“后卫”实际上更多的是二号位球员,而且主教练似乎并不擅长使用纯一号位球员。昨晚的比赛也证明了这一点,除了徐杰外,其他后卫在场上眼里只有篮筐,没有组织能力。关键时刻得分也不突出。即使对手波黑不是全主力,但我们的体系和打法仍需改进和调整。
从国产后卫的表现来看,他们过于粘球且喜欢停球。是不是潜意识里在等外援接球呢?但在亚洲杯上我们没有归化球员可用啊。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我们的战术和人员配置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比赛。